巴德尔与迈因霍夫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对年轻男女——乌尔里希·巴德尔(Ulrich Baeder)和伊姆加德·迈因霍夫(Immo Landau-Meinhoff)的名字在德国乃至欧洲几乎成为了“恐怖主义”的同义词,他们是德国“红色大军团”的一员,执行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暴行,其中包括试图刺杀德国总理的计划,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不仅是一个犯罪组织的象征,更是当时德国社会中,自由与秩序、革命与稳定的激烈对抗的缩影。
背景概述:时代的裂痕
20世纪60、70年代的德国,深受多种社会矛盾的困扰:经济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学生运动和左翼激进思想的兴起、政府反对派的崛起、以及对二战之后重建的反思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年轻人被深深卷入了政治运动的漩涡中,其中一部分人出于对社会现状的极度不满和极度理想主义,选择了走上“革命”的不归路。
巴德尔
1942年出生于汉堡的巴德尔,从小生活在工人阶层家庭,先后做过餐馆招待员、印刷工人和邮局小职员,由于组织的严密性和对个人身份的严格保密,他的真实身份一直被忽视到已被捕后,1970年,他曾与父亲有过激烈争吵后离家出走,开始参与反对联邦德国政府的暴力行动,在“红色大军团”内部,他被认为是核心成员之一,以其激情、决心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广泛支持。
迈因霍夫
迈因霍夫1946年出生于柏林,后移居西德,她曾是一名学生和社会活动家,后来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她开始为《法兰克福汇报》工作,并在左派媒体界逐渐成为了一位有较大影响力的知识分子,20世纪70年,她与卢道尔夫·戴森(Rudolf Dalsien)结识并对其思想产生极大影响,戴森是一名“红色骑兵”组织成员,他在迈因霍夫的思想转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973年迈因霍夫开始为名为《公社》的秘密左翼杂志供稿,这段经历让她对社会主义和传统政治体系失望,并最终被“红色大军团”吸纳。
犯罪活动与政治理想
一开始,“红色大军团”主要是针对富有的财产持有者和企业主管进行劫案和小规模炸弹威胁,然而随着成员们的极端思想日益加剧,他们的行动也变得越来越激进、越来越致命,1973年7月的一个星期一,他们向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就职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投掷了炸弹,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个举动标志着他们已经将目标对准了国家领导层和整个国家机器的象征。
“红色大军团”最为人所知和触目惊心的行动是对慕尼黑的“奥迪纳次分公司在1972年的袭击”,这起袭击导致了一名政府官员(比施纳某)当场死亡、另外两人重伤,警方全力追查该组织,而“红色大军团”则凭借其出色的组织性、精心的计划和超乎寻常的能力进行了一系列“长途拦截”和其他报复性行动,事件愈发扑朔迷离。
迈因霍夫的反抗与转机
与其他“红色军”成员不同,迈因霍夫在许多种层面上显得更为特殊,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拥有良好的职业前景和社会地位,然而这一切在她眼中都变得不再重要,在她的文章《从屈辱到新的接受》(1984年出版)中,她写道:“我不会在这个破裂的世界中做一个殉教者式的圣徒。”正是这种理念让她的故事更加复杂与多层次——“一个由反纳粹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的孩子如何被拉入恐怖主义的深渊”,然而不仅如此,迈因霍夫也因此被视为一个理想主义被腐败化了的案例,她渴求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但通过暴力的手段否定了她早先所拥护的一切价值观念。
在她被捕后的一次采访中说道:“我有孩子需要养大......如果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就随它去吧。”这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意识形态的复辟与现实的沉重打击间的矛盾。
司法追击与社会反应
在巴德尔和迈因霍夫所处的时代,他们对社会造成的心理冲击甚至超过了其“行动”本身的影响力,多年来的搜索行动让警方在技术和人员上都不断升级到新的程度——包括监听电话、秘密证人和新型警用技术的使用等,导致大规模的诉讼活动和高额的经济耗费,“红色军”的大批成员因此而落网及接连不断的证据揭示,“红色军”也慢慢吞吞在消亡直至彻底解体,然而正因为这个组织及当时记者们对该组织的过量报道与过度敏感反应(导致社会对青年运动的新一轮信任危机),使得人们在审视该时期诸多历史转折时都不能不微妙地省察自己的价值准则及对个体自由的态度及容忍范围,据统计他们的六次大手笔行动成功次数只有三次:在慕尼黑发动袭击与未遂刺杀事件完全化转失败等。 谈到赫尔曼·舍尔斯滕施奈德 (Hermann Schäfers) 之后被捕后在一封1983 年发布于《德累斯顿报》《共同体》上的信中批评政府对查获恐怖主义情报不力,因而协助了恐怖分子的行动未遂的关键证据缺失恰是一个完整例证而已证明当时在处理内政时打击恐怖活动和保障人民权益两个层面政府做得比较失衡也是对当时青年群体激进化心态一味煽动效应的极好注解了因此时值青少年加入反黑手党街道小型团等组织面临镇压和恶化导致民心严重裂变问题…… 在人们当中选择的不是保命还是暴力而是相信我们建立秩序的能力会不会奏效而已之问啦…… 这些在声明上可见:不少人公然地或暗地里都表示了对于‘有能力稳定局势’ 的不信任甚至绝望情绪正是如此这被压制下去煎熬得多方损员加剧了恐慌性恶化事件的发生.也加重了他们‘扭转乾坤’的野心…… ## 告别苍... [此处为原文省略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